一、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又出新成果 8月10日,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行。在这场论坛中,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表示,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研究已进行五年,现在已经“呼之欲出”。简单介绍一下这次会议:这次会议主要介绍了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运营模式,并且有一个亮点在于:我国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也许不会采用区块链技术,也不会单一的依靠某类其他技术,之所以这么做,主要在于目前区块链技术处理速度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因此,央行也许会融合多种技术来设计数字货币。 尽管我国是央行数字货币研发之路的先行者,但面临的竞争着实不小。因为世界多个国家都有涉足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央行数字货币研发行为已经变成一场世界级的“长跑比赛”。甚至巨头公司也在“觊觎”数字货币这块“大蛋糕”。但是从Facebook发币的情况来看,巨头公司发币用于日常支付肯定是不现实的,真正能用的、能流通且受到法律承认的数字货币只能是央行数字货币。 二、央行数字货币是什么? 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已经是一种趋势,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和目前相对成熟的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币相比,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呢?事实上,目前对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定义,各国家并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也就是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界定央行数字货币的定义。 不过,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前所长姚前曾在一片文章“数字货币的前世与今生”中,做过相关讨论。姚前提到:“2018年,国际清算银行(BIS)的一篇报告中给出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定义,它使用的是排除法来定义‘央行数字货币’的,它将目前存在的各类支付工具进行汇总,然后判定哪些不是央行数字货币,一一排除后,剩下的就是央行数字货币。” 就目前来看,我国央行并没有完全采用上述两种思路,根据穆长春透露,我国央行不直接向公众发行数字货币,而是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即: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央行不设置技术路线,不一定依赖区块链,将充分调动市场力量,通过竞争实现系统优化。(说白了,就是哪家开发机构能够在技术手段上满足央行数字货币的需求,就采用哪家机构。) 三、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使用场景是什么? 介绍完运营模式,我们介绍一下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使用场景是什么。 根据穆长春在会议上的讲话,我国现阶段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更加注重的是M0替代,而不是M1、M2替代。这里简单介绍一下M0、M1、M2是什么意思: M0是流通中的现金,相当于我们手中的现钞, M1相当于现钞+银行活期存款, M2相当于现钞+银行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等其他具备购买力的货币形式。 我国央行数字货币主要注重M0替代,主要在于现有的M0容易匿名伪造,存在用于洗钱、恐怖融资等风险。央行数字货币将设计一套既能够保持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也能够满足便携和匿名性。 我们现在使用的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其实也是基于现金,并没有脱离银行账户(微信、支付宝这些这些第三方支付公司基本上是以托管用户资金的形式存在银行的账户里,所以并没有脱离现金和账户);而央行数字货币并不基于现金和账户,就目前已知的消息来看,我国央行数字货币可以脱离传统银行账户,来实现价值转移,降低交易环节对账户的依赖程度。 四、央行数字货币有什么作用? 对于比较发达的国家来讲,央行数字货币能够有助于维护金融支付体系的安全性,优化现有的金融服务,更加高效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拿我们国家来讲,目前,我们使用实物现金的频率越来越低,大部分人都选择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方式,现金的流通大大减少。依赖于第三方支付方式固然比较方便快捷,但是存在着隐私泄露和黑客攻击等风险,一旦出现这些问题,不仅对我们个人的资金产生威胁,还会对国家金融市场造成重大损失(毕竟交易量太大了)。 此外,央行数字货币能够加大本国央行在货币领域的影响力,增强本国货币的抗风险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遭到经济制裁和通货膨胀的国家来讲,发布央行数字货币或将成为一种“破局行为”。目前,一些遭到经济制裁和通货膨胀的国家民众更乐于将自己的资产兑换成比特币等主流数字货币,但是比特币等主流数字货币毕竟波动性比较大,如果这些国家推出自己的央行数字货币,或许能够降低市场波动性带来的资金损失。 |